2024年8月12日至16日,山东大学暑期学校全球暑期项目境外师资课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经验解析”[SQ0000202H]在连续开设四年后,再一次顺利开课。
课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专员、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CREOPS)研究员、法国巴黎欧亚印象顾问公司协同负责人Roland LIN Chih-Hung教授主讲,土建学院建筑学系谷健辉老师为课程负责人。主讲教授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和研究成果,全面系统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念、方法、经验与思考,通过对不同类型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案例的深度解析,加深了同学们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系统性认识与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1:课程基本信息
2024年暑期是本课程第五次开设。前四年均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年度是疫情过后首次线下教学,为凸显线下教学优势,本次课程采用线下课堂教学和现场实地教学相互结合有机互动的方式进行。
在线下课堂,Roland LIN Chih-Hung教授侧重讲授世界遗产知识和理论,并通过国内外案例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前沿议题。课程伊始,教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图 2023-2024》引导学生了解世界遗产基本信息,在同学们对世界遗产具备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讲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计划及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整合,特别侧重讲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的内涵,深入阐释了体现OUV的十大标准和对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护管理的理解与实践。通过案例讲授了文化景观、文化路线、遗产廊道等文化遗产理念的发展演变,通过尼泊尔、不丹、阿富汗和中国保护案例,向同学们讲解了关于文化景观的概念形成过程,指出文化景观三个类型的特定内涵。教授针对因为天灾人祸而遭受破坏的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阿富汗巴米扬谷地被炸毁大佛的几个修缮方案的比较强调对文物修缮的整体性思考,同时也讲述了尼泊尔在经历地震灾害以及过度旅游开发后,防灾人员、遗产管理人员与政府之间的协调方案,结合不丹乡土遗产保护案例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图2:线下课堂教学
在现场教学点,师生登临崇山峻岭间的世界遗产长城-齐长城长清区定头崖西山段,漫步于齐长城脚下古村落的老屋街巷古树古井之间,聚集在村委会办公室和村庄茶园授课品茶。烈日骄阳下,师生们在世界遗产地体验着、观察着、思考着、交流着。在现场,老师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议程》文化专项指标”的四个方面,讲解列入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以“环境和韧性”为主题的“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2023-2028)”2024年度优秀案例项目;在齐长城和村庄考察中,引导学生在遗产地现场亲身观察、体验、思考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现场交流讨论充分展示了多学科参与课程学习的优势,激发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通过现场讨论从多专业视角提出分析思路与对策建议,开阔了同学们对于遗产保护的观察视野和分析思路,深化了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力的理解,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跨学科、多角色共同努力的保护要求。
图3:在古村村委会办公室现场授课
图4:在齐长城及长城脚下古村落考察
图5:在村落茶园交流讨论并与村民交流
课程基于深化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课程作业鼓励学生以自己熟悉的文化遗产为分析对象,运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管理要求展开分析。在课程作业汇报交流环节,同学们汇报分享了对自己家乡、自己游历或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乡村的文化遗产的认识理解、保护经验、面临问题、存在挑战。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化遗产点经同学们的分析,世界遗产战略目标的各方面表现得更加清晰,前瞻性的保护利用思路建议更加具体。部分同学尝试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遗产承载的丰富信息运用可视化手段直观生动进行呈现。
图6:课堂结业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山东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山东大学要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走在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力支撑。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是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多学科、全社会参与,特别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在其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科学严谨的理念知识和服务社会实践的能力,是每一个文化遗产事业参与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守护好中华民族“根”与“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大力量是本课程建设的初心。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位居世界前列。在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征程中,多学科背景的年轻人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引导青年学生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发挥山东大学多学科优势。
土建学院对课程开设给予了长期大力支持。本课程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和能力、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全球胜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了土建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的责任担当。
文|谷健辉
图|郑书一 王新 谷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