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封闭管理期间,在学校和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岩土中心党支部严把师生思想政治关,带领全体师生严守疫情防控管理规定,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双翼联动作用,铆足干劲,促进了党建、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等工作的稳步发展。此外,服务国家重大工程脚步不停歇,党员冲在前,临时党支部充分展现战斗堡垒作用,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思想教育用力,行动精准有力。收到封校管理通知,党支部迅速反应,召开支委会细化工作部署,形成“支部委员+课题组长+方向导师”的责任制,针对省内外35个工程现场与实践基地,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与安全管理小组,明确责任人与联络员,层级管理有保障。党支部及时召开支部会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学校防疫政策,确保“防疫”根基牢固。
党员有爱心,支部献温暖。封校期间,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对于长期驻扎工程现场的人员,家庭照顾方面存在很大顾虑。对此,党支部组织成立了校外爱心小组,由李海燕、金青两位老师担任组长,迅速掌握职工生活、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针对性地送出关心关爱,做足后勤保障。薛翊国教授捐献一个月工资支持学校防疫工作、李利平教授捐献5000元支持家乡抗疫……,他们的关爱与行动,充分彰显了岩土中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担当意识,形成良好反响。
多措并举,学生培养不松懈。疫情防控期间,党支部号召全体教师加强线上学生培养工作,营造“线上零距离”的良好氛围,确保学生培养质量不打折扣。在支部号召下,全体教师通过谈心谈话、课题组会、科研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与诉求,引导同学们遵守规定、消除焦虑、努力科研,及时掌握学生科研动态,为学生提供实时、持续性、个性化指导。例如,许振浩教授课题组坚持开展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每两周一次的小方向讨论会和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针对毕业生,他每周组织毕业论文讨论会,及时梳理论文思路、研究解决理论与技术难题,为学生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定期进行一对一谈话指导等。通过这些方式,做到了“日常讨论不间断,学生培养不掉线”。
科研不停步,服务工程建设不留力。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地质条件复杂、突水突泥灾害频发、施工难度极大,被许多专家称为“国内外综合施工难度最大的隧洞工程”。党员杨磊、聂利超教授及课题组成员深入一线,将办公室搬到工程现场,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当天发现的问题当天解决。课题组围绕不良地质超前预报与突水突泥灾害治理两个方面开展科研攻关,采用自主研发的隧道地震波技术和激发极化技术,对突水突泥灾害源进行探测,在注浆治理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为突水突泥灾害治理和隧洞安全开挖提供技术支撑。
新疆察尔齐等三个煤矿采空区存在采空区积水等相关疑难杂症,孙怀凤教授课题组针对复杂地形区域开展了半航空瞬变电磁探测。团队成员于2022年3月6日进场,开展野外数据采集,目前已完成探测面积5.2km2。疫情期间,许多地方的科研工作近乎停摆,但是LEEE小组的科研工作人员始终驻扎在工程一线,积极开展探测工作,为半航空瞬变电磁法在矿产资源和采空区探测领域开拓新天地。团队成员翻山越岭、踏雪布源、负重登高三百余米,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有效指导,为边疆生产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国家能源供给战略安全尽绵薄之力。
在新疆某引水工程现场的师生也做到了防疫科研两手抓,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攻克工地现场的技术难题。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等方式,与在校师生积极讨论,梳理科研思路,积极推进校外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自疫情爆发以来,该项目施工一直面临人员短缺、疫情管控难等诸多挑战。但支部成员克服万难,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一人身兼多角色,及时查明了隧洞前方涌水通道的位置和规模,为隧洞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岩土中心党支部将大力发扬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模范作用,传承“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精神”,潜心科研,积极进取,在学校防疫抗疫攻坚战中发挥基层保障力量,为国家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文图:何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