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人太,山东大学岩土中心院士团队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从事地下工程灾害防控理论、材料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教学与实践工作。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4项,企业委托项目1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47篇,授权发明专利6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指导省/校级优秀毕业生11人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2项。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等,主持山东大学教改项目2项。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5项,并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刘人太教授事迹介绍
刘人太教授治学态度严谨,努力提升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体如下
(1)立德树人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深度融合
坚定理想信念,做好课程思政,刘人太教授自任教以来,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多次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大工程建设现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传承黄大年精神,争做育人先锋,刘人太教授秉持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培养了11名省/校级优秀毕业生。在工程一线设立临时党小组,攻坚克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与学生交心谈心,将党建与重大工程难题科技攻关相结合,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实现立德树人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
(2)构建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立足专业特色和工程前沿,构建“岩土工程+X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刘人太教授主持“材料革命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改革研究”本科生教改项目,开设本科生《地下工程新材料》交叉学科课程,结合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指导或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行多学科交叉选题,其中周恒等10人分别以岩土工程-材料科学交叉、岩土工程-机械控制交叉获得博士、硕士学位。
(3)聚焦国际化发展,建立实践培养体系
推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刘人太教授所在研究团队与英国杜伦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派留学项目,与国际知名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9名。近五年连续组织带领本科生459人次在实践基地开展认识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指导学生7人获得校级/企业社会实践奖学金。
(4)取得的主要成效
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本科生教改项目“材料革命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改革研究”1项,参与1项,注重交叉学科教学与创新工作。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与学术作品和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5项,包括“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一等奖(2013年)、“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特等奖(2017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2020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2020年)等,并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指导/共同指导学生学位论文、就业与成就情况:指导研究生沙飞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马晨阳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先后共11人获得山东省/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指导的博士沙飞获得了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称号;培养的博士9人获得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留学;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5人成为高校教师,多人入职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交通科研院,青岛地铁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华润集团、中铁西南院等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